Search

【疫情時代的登山健行兩三事】
最近幾個月面臨工作、家庭和寫書的三方威脅,日子過得焦頭爛額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疫情時代的登山健行兩三事】
最近幾個月面臨工作、家庭和寫書的三方威脅,日子過得焦頭爛額,完全沒有時間為粉專寫點東西。

如今書的事情告一段落,終於可以稍稍浮出水面呼吸一下了(但只是暫時 😅😅)。

最近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呢?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,我們臺灣人又再度地「悶壞了」,摩拳擦掌的準備外出一掃陰霾!兩大山地場域主管機關──國家公園和林務局自然也知道這一點,絲毫不敢掉以輕心,畢竟現在臺灣並沒有過度樂觀的本錢。只要每日確診數未能零封一段時間,威脅就仍然存在。

尤其對於臺灣的戶外環境來說,群聚的風險不容忽視。因為我們山域地理環境的特性,指定步道以外的區域通常難以通行,所以訪客一多就一定會通通擠在步道上,且空間又十分狹窄,幾乎無法保持安全距離,更別說是更狹小的山屋和熱門的展望點了。

.

美國有些組織如ATC現在是建議以露營取代住宿山屋,而且夥伴最好僅限於同住者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措施,如瑞士SAC山屋,還要求訪客出發前要自我篩檢,如陽性則必須取消行程。奧地利的山屋更嚴格,入住者要在申請時出示陰性的篩檢證明或已接種證明。這些都可能是我們未來開放山屋住宿的前提。

雖然戶外活動一樣要戴口罩,但進入高山地帶健行,口罩真的戴得住嗎?尤其還是陡上路段如雪山哭坡或玉山登頂前的碎石坡?我覺得這方面只能多多宣導,因為實際上政府不可能派人全程盯哨,山友或許看四下無人就會拿下來大口呼吸。

然而這也不見得一定是錯,比如說在美國,只要在戶外能和其他人維持社交距離 (各國標準不同,有6英尺也有1.5公尺),跟戴口罩是 or 的關係,不是 and。換句話說,身在難以執法的偏遠戶外環境,需要人們自己保持警覺才行──而我們身為明理人,起碼也應該是出於考量自己和家人的安危才遵守規定,不是害怕被罰款,那樣太 low了。

.

我自己呢?我會選擇等到確診數保持歸零一段時日,情勢穩定之後才上山。當然,這是我的想法而已,但我認為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選擇。(謎之音:反正就算立即解封我也沒時間上山啦 ... 😂😂😂)

另外還要注意一點:許多郊山和中級山的路線數月無人到訪,可能已經變成荒煙漫草一片,找路會變得困難許多,請山友們自己要有衡量情勢的能力,不要徒增救難人員的困擾。

總之希望大家都能保持警覺,度過這一段艱難的時光,因小失大就太不值得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